赵秉忠留下“状元卷”
中国科举制度有着将近1300年的历史,但保留下来的状元墨迹试卷却只有一张,那就是明代青州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对策。
赵秉忠(1573—1626年),字季卿,明青州郑母村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这个小村庄历史上曾出过四名宰相、尚书级的高官。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赵秉忠25岁时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后因秉性刚直,被削职还乡,53岁含恨而死。
现存青州博物馆的中国科举史上惟一的一份状元卷,就是赵秉忠的殿试对策(作文)真迹。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和最后一级。1598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自主持殿试,万历皇帝出的殿试题目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赵秉忠在一天时间内(从清晨到傍晚)以惊人的才华答写了这份举世闻名的状元卷。他以犀利的文笔、简洁的语言和独到的见解论述了帝王与百姓、政策与法制、法制与德制的关系。他一反“草民”、“贱民”之说,明确提出了“天民”的主张,将皇帝君主与平民百姓置于上天面前的平等地位,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而其法制、德制及廉政以安民心、稳定社会的主张显示出了其非凡的才智。文笔流畅,气势磅礴,观点鲜明,主题集中,说理透彻,一气呵成,是一部难得的治国安邦的好文章。
状元卷1983年由赵秉忠第13代孙赵焕彬(时年65岁)捐献,捐献之前一直是赵氏家族的传家宝,代代相传,密不示人。解放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赵家人曾把状元卷缝在棉袄里,穿在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十年“文革”期间,又将状元卷装在枕头里密藏,这样历时四百余年,状元卷才被完整保存下来。
尽管状元卷已经公之于众,但赵秉忠的状元卷是如何从宫廷带回青州的仍是一个谜。不少专家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明朝后期战火连绵、动乱不断造成的。当时状元卷由礼部管理存档,谁要是私拿回家有杀头灭九族之罪。有人推断,这是赵秉忠弃官回乡时,打通关节,冒着生命危险私自取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