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村建筑群采取中国北方尤其是北京传统建筑中最经常使用的红、灰两种颜色。灰色主要体现在住宅楼的楼体上,红色多用于装饰。奥运村南门就是中国传统的“牌楼”风格,“国奥村”的牌匾悬挂其上。门的两侧墙上装饰着描金凸起的“祥云”纹案以及“凤凰”的象征符号,让人一看就能品出浓浓的中国韵味。
运动员的公寓全部是6层或9层的板楼。木质长椅、棕红色的中式灯柱以及雕有龙纹图案的石墩点缀在茵茵绿草之中。质朴的“灰墙雕砖”透着一股老北京的亲切大气。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彰显北京建筑特色的同时,这种设计减少了建筑外墙的凸凹变化,降低了能耗损失。而墙面上细腻精巧的砖雕图案则在质朴中不失华美,从貔貅、朱雀等吉祥神兽到轻灵秀逸的江南双鱼,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传统文化元素的光彩。
赛事之余“玩一把”中国民间艺术
在奥运村升旗广场北侧的商业街,专门设置了“中文学习区”和“民间手工艺展示区”。“中文学习区”里,工作人员可以帮助来到这里的外国朋友起中文名字,教他们在宣纸上学写简单的汉字,还可以请他们通过教学软件学说“奥运汉语30句”。
在“民间手工艺展示区”,由北京奥组委、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与展示活动”,精选了年画、剪纸、风筝、刺绣、布艺、泥彩塑、面塑、脸谱、草编、葫芦雕刻、皮影、民间玩具等适合现场演示和便于与来宾交流互动的民间艺术项目。展示活动期间,手工艺制作与现场表演从早9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9点;皮影演出每天上午、下午各两场,全程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使各国运动员和媒体零距离接触这一中国古老艺术。
从陕西华县下庙镇姜田村远道而来的两位民间皮影艺术家姜建合、侯新民表演的“碗碗腔”皮影,“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仍保留着数千年前的表演方式。面塑艺术家张俊显、张宝琳善于用北京文化特色在捕捉动态神情中刻画人物性格;金家虹的杭绣艺术典雅隽永、形神兼备;顾昊华的虎头鞋工艺复杂、模样可爱;季芳、陈海莉的农民画视觉效果强烈、构图大胆奔放;王晓琦的葫芦雕刻寓意深刻、技法娴熟;邱振杰的满族传统草编将清朝宫廷艺术与民间工艺相结合,既环保又美观;郑辉的民间玩具张搭、百变屏风、灯笼挂件等集工艺性、智慧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种另类的原生态“变脸”艺术……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