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的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其研究的重点是环境的“形”和“气”的好坏优劣。
形者,人的五官所能感知的山川河流的实际存在状态;气者,古人称之为“炁“,是指看不见、摸不着而又客观存在的无形物质和物质的功能状态。堪舆学术语“龙”是指山脉的形态,“生气”或者叫“龙之真气”用现代语言来描绘,就是指山川河流在宇宙辐射、日月星辰、引力、空气运动、光照、地球磁场、地电等综合影响下形成的综合场能。古代没有“场”这个名词,实际上,古人所说的“气”就是“场”。堪舆学认为有好形必有好气,有好气之所其形必佳。形为气之质,气乃形之用。堪舆学用“龙”作为地形地貌的代名词,用“穴”来表达场强适中的某一具体地点。
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存在形态。对于形,所有五官具全的人都容易理解。而对于气,则似乎比较神秘。气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类的五官不能直接感知它,在先进的现代科学仪器问世以前,谈到“气”,许多人如坠五里雾中。现在,现代科学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了“气”的存在,并越来越深入地揭示出“气”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按照“气”的定义,其包含的范畴甚广,如引力、磁力、热辐射、不可见光、电磁波、微波、生物场等等,大的范畴主要包含功能、能量场、引力和磁力场及各种波粒二重性的物质,“气”无所不在。
人类对于“场”的认识,从未知到已知,从肤浅到深刻,并伴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比如引力,人人都知道在地球上物体都是从高处落往低处,水总是往低处流,但绝大多数人都熟视无睹,不知道是引力场在起作用,自从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后,人们才明白这个道理。又如,在电话和电磁波发现以前,千里眼、顺风耳只能是神话传说。如果你在武则天面前敢说不出门能看到万里之外的图象和听到远在天边的声音,不下旨判你“妖言惑众,斩立决”那才是怪事。至于宇宙背景辐射、宇宙双螺旋场、超光速运动和量子理论,则是近几十年才发现的。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的五官所能感受到的物质世界充其量不过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九牛一毛,比如气味、声波、光波,人类的五官都只能直接感受到其中的极小极小一部分,在辨别气味上人类远远不如犬;人类不能看到的红外线,是许多夜行动物夜间行动的主要光源;人耳不能听到的超声波,蝙蝠却靠它来感知世界。无边无际的宏观世界和永无止境的微观世界的更多奥秘,有待我们和我们的子子孙孙继续不断去探索。
形与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人云:“聚则成形,散则化气”,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与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与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理论不谋而合。物质只要其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会不断地把自己转化为能量向外辐射,直至化之于无形。反之,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在瞬间转化为物质。我们面前的可视宇宙就是由高质量的能量通过大爆炸瞬间形成的。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就用易学哲学的方法论发现了现代科学最近几十年才证实的物质与能量的关系和规律,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还曾经把它当成封建迷信来批判,这个教训应该认真吸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