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人口达982.118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十二世纪,由阿骨打建立了金朝。1483年,清太祖统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35年10月13日,皇太极继位称帝,改国号清,废除女真旧称,改族名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古称肃慎、靺鞨、女真,长期以来,有语言,没有文字。公元 698年,满族先民靺鞨人在现今牡丹江地区,建立了“震国”,其首领大怍荣受大唐册封为“渤海郡王”,即古渤海国。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229 年。后被契丹族建立的“辽”所灭。当时渤海国民间使用的是古老的原始森林象形符号(即原始象形文字),其上层人物及官方通用汉字。大约在五代时期,黑水靺鞨在物竞天择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兴旺起来,改称女真。辽灭渤海国后,恐女真人为患,将数千大户迁于辽阳之南,号“熟女真”;散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各部落称“生女真”时间到了公元1115年,生女真的完颜部强盛起来,在现今黑龙江阿城地区建立了大金帝国。与辽、宋对峙的大金朝时代,由完颜希尹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成女真文(金文)。蒙古灭大金后,其文字也随着消亡。到了明末清初,女真建州部努尔哈赤崛起,建立大金(史称后金)。但金代女真文与辽代契丹文一样,是借用汉语文习惯创制的孤立表意字,而女真语属多音节黏着语,语音加坠,动词变格的频率相当高,孤立的表意字并不能很好与语言相适应。金代女真文缺少格助词,也不能表示动词词尾变化,长期以来只能用于书写官方公文,根本不能表达口语,加之教学难度大,到16世纪初就逐渐失传了。努尔哈赤于1599年,命额尔德尼等人借用蒙古字母创制的新型文字,起初这种文字只是单纯模仿蒙古语音拼写满语,被称为“老满文”“无圈点满文”或“额氏满文”。后来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又命另一位学者达海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又在字母右侧上加“圈”加“点”,以更加方便读写。后来被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新满文”或“达氏满文”。满文使用了二百多年,对满族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清朝建立后由于大量满族人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为长期适应寒冷气候而选择了包暖性较好的袍装作为日常服饰。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清朝建立后由于满洲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旗装在全国通行,但很快与汉族传统服装相融合。到民国时期又加入了现代西方时装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旗袍。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满族先民是游猎民族,在理发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为了适应长期游猎跋涉的生活,满族男子选择了辫发作为发式。其做法是先将额前部的头发剃光,以避免遮挡视线,便于射箭或格斗。后部的头发不作发籍而是梳成发辫,以适应骑马颠簸。这种发式曾在清代为统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国强制推行。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