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文化
我国古代园林“以创作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园而著称于世”,而我国古代风水亦以审辩山水、自然为生活境域的“山水术”而流传至今。作为我国古代山水文化体系的两个重要成份,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
3.2.1 园林“相地”
成书于明末的造园名著《园冶》一书把“相地”置于卷一。相地原为风水术的别称,原意为观察山水形势、选择最佳地点。由古代园林借用“相地”、“卜筑”等风水用词这一客观事实,足可说明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渊源关系。我国古代园林不仅介用了风水的“相地”别称,而且也借用或借鉴了风水的相地经验;并且,它们相地的主要目标也基本一样,均是寻求“风景吉秀之地”,“慕山水之胜而卜居焉”(《尚书方氏族谱》)。
3.2.2 掇山
掇山又称叠山,指人工堆造假山,它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一。《园冶》卷三“掇山”云:“假如一块中竖而为主石,两条傍插而呼劈蜂,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不难看出,这里的主石与两旁劈峰之关系不但借鉴了风水中主山与其左右砂山的主从关系处理法,而且还直接借用了风水用词“辅弼”、“趋承”。一般而言,风水主山两旁必有左右砂山(亦称侍砂、卫砂,或龙砂、虎砂及左辅、右弼),这种关系,从审美角度看,主次分明,和谐统一,无疑是值得掇山所效仿的。
3.2.3 理水
我国古代园林理水总的艺术风格是摹拟自然水景,它受风水关于水的吉凶观念影响最深。风水认为水有八吉八凶(即八美八丑)。其八美为:一眷,去而回顾;二恋,深聚留恋;三回,回环曲引;四环,绕抱有情;五交,两水交会;六锁,湾曲紧密;七织,之玄如织;八结,众水会潴。八丑为:一穿,穿胸破膛;二割,割脉割脚;三牵,天心直出,牵动土牛;四射,小水直来,开如箭射;五反,形如反弓;六直,来去无情;七斜,斜飞而去;八冲,大水冲来。我国古代园林理水主张采取“绕”、“掩”、“静”诸手法,即是曾不同程度地受过风水观念的影响。
我国古代园林与风水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它对于古代园林的渗透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造园巨著《园冶》即大量借用了“相地”、“卜筑”、“八宅”、“宅相”、“择居”、“青霞”、“紫气”、“辅弼”、“趋承”、“曲折有情”等一大批风水用词,从而使我国古代园林留下了解不开、抹不尽的风水情结。
结语
风水文化建造中国特色景观,即古人们根据风水理论来建造各种中国传统景观。反过来说,中国传统特色景观反映了风水文化。中国的传统民居、村镇与古典园林,与风水文化的息息相关的。北京的四合院、徽州民宅、福建土楼、广西竹楼等,这些都是在风水文化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村寨和住宅。它们都反映着顺应自然、为我所用的生态内涵,反映着因地制宜地将建筑环境、空间、造型上的内与外、虚与实、动与静等作到对立统一,强调韵律美、和谐美的形态内涵,反映着人与建筑、人与环境相互交流感情,使人产生归宿感、聚合感、安全感、交往亲切感、秩序感和领域感。
凡有环境的地方必有风水,风水理论体现了人对环境的感知,是人类心理需求与行为准则在景观中的映射。在提倡景观设计“人文关怀”的今天,了解人的行为心理与风水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这种关系,对于我们从古老的风水理论中吸取精华并运用于景观设计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汤茂林,金其铭,文化景观研究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6:41-45;
2.汤茂林,汪涛等,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1):111-115;
3.李团胜,景观生态学中的文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0,16(2):78-80;
4.徐兰伏,“文化与文化景观”概念浅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10:23;
5.陈名实,传统风水观念与水土保持,福建水土保持,2000,12(2):13-16;
6.冯明国,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39-42;
7.焦士兴,冷传明等,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6):16-21;
8.黄春华,唐飚,论风水与居住外部环境,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15(1):32-34;
9.耿雪玉,论生态建筑与“风水”学说的关联性,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24(3):29-31;
10.张霄鹏,浅析古代风水学的科学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1):43-49;
11.鄢泽兵,万艳华,浅议“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四川建筑,2003,23(5):10-11;
12.张松尔,说风水道园林,广东园林,1995,4:38-40;
13.温文保,中国风水文化的传承和流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1):8-11;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3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